成果名称 |
级别(国家级/省级) |
团队成员 |
获得年份 |
证书编号 |
应用情况 |
管理类本科“全程多维递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设与实践 | 国家级 | 徐玫平、李晓峰、米德超、李小平、黄勇、杨永忠、卢毅、左仁淑、胡知能、王涛 | 2018 | G-2-2018334 | 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4800余人次/年,连续五年获得校科技节团体一等奖;国家级大奖连年突破,平均增长近20%,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或金奖、银奖共90余项,省部级奖励210余项;学生承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3项,发表论文413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30余项成果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被多家企事业单位采用,产生了良好效益。 |
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教育的文综实验教学体系创建与实践 | 国家级 | 徐玖平,李小平,卢毅,应千伟,牛永革,胡知能,吴鹏,张攀,刘海月,郑洪燕,黄勇,孟致毅,吴邦刚,贾西猛,王凤 娟 |
2022 | 暂无 | 通过省级竞赛、论坛会议、研讨交流、师资培训等途径分享成果,200余所高校复制推广应用。连续4年举办的大学生财经素养大赛,覆盖30所高校,吸引2545支团队、10204名大学生参赛;举办各类财经素养主题论坛,参会人数累积逾42000人,向全国100余所高校推广成果;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12所高校前来交流;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17所高校经管院直接应用成果内容。筹办“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讨暨师资培训会议”,吸引全国30所高校的120名教师参加,为教研教改提供了实践样本;持续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将财经素养教育理念通过400余名校长延伸到农村及民族地区。 |
“学术传承、文明互鉴与话语构建,中文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践” | 国家级 | 曹顺庆、李怡、项楚、赵毅衡、张弘、杨清、傅其林、胡易容、周维东、王彤伟、庄佩娜、王一平 | 2022 | 暂无 | 为国育才,成效显著;二十年来团队培养出博士490余人,产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培养的博士任教于120余所高校,国家级人才称号20人;学术传承,生生不息,师生共同形成的学术传承体系,推动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学术传承育人机制,取得显著成效。成果经验,普惠全国。 |
管理类本科“全程多维递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设与实践 | 省级 | 徐玫平、李晓峰、米德超、李小平、黄勇、杨永忠、卢毅、左仁淑、胡知能、王涛 | 2018 | GJ106810-5 | 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4800余人次/年,连续五年获得校科技节团体一等奖;国家级大奖连年突破,平均增长近20%,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或金奖、银奖共90余项,省部级奖励210余项;学生承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3项,发表论文413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30余项成果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被多家企事业单位采用,产生了良好效益。 |
创新创业引导,社会价值引领--影视与戏剧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 省级 | 吴卓、李蔷、杨怡静、袁一民、高子棋、贾华、赵怡涓、周兰、周田 | 2022 | 川府函〔2022〕85号 | 本成果主要是学院影视与戏剧系针对影视与戏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的短板,以“两创三实践”为导向,构建了集“三层次”实践育人教学方法、以成果转化“三维”育人模式和“五维十条”的课程评价标准为一体的培养体系,以社会实践重构艺术人才的培养体系,让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学习和创作的导向,并将创新、创业全过程置入课程体系,以引导学生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创作成果和社会成果的能力。 国家的新文科建设,指出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人才。这一定位,赋予了影视与戏剧人才培养新的担当与使命。最近四年,学院影视与戏剧系师生获得了包括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项50余项/次;各类省级奖项超过200项次;师生发表重要期刊论文30余篇;产出高质量话剧、舞台剧、剧本和原创纪录片等作品100余部,作品和相关新闻的网络点击量累计千万次,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实践教学成果被新华社、央视等国媒多次报道。同时,系上2门实践课程获评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并被推荐国家级一流。影视与戏剧系基于成果,及时总结并加以实践,为继续深化“两创三实践”的新体系而努力,后续效果良好。 |
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综合性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 省级 | 何宇、黄宗贤、吴卓、支宇、许亮、樊小西、李明、焦阳、岳阳、孙瑶 | 2022 | 川府函〔2022〕85号 | 本成果是立足于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医融合优势,依托川大艺术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文科改革等项目,以提升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艺术创新力和成果转化力,同时提升文、理、工、医学生的知识创新力和审美力的跨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同时,艺术学院牵头组织校内外十多个学科的教学科研单位,在实验教学、艺术研究、成果转化三个方面,通过制度保障、教学成果奖、实验硬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实验教学项目、教材建设、美育互动展览等支撑起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六年实践,三年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如何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为艺术教学吸纳跨学科知识,在纵横两向中提升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艺术创新力和成果转化力? 本成果根据本科艺术类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层次、方式和特点要求,探索从“跨学科”与“产学研”两个维度建构新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形成“艺术研究”、“实验课程”、“成果转化”的三位一体,以提升艺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如何以艺术赋能文、理、工、医,建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性大学全学科本科学生的知识创新力? 本成果贯彻教育部2020年12月视频工作会精神,坚守艺术教育使命,探索以艺术赋能文、理、工、医全学科,探索并形成艺术思维导向的跨学科知识融汇与转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全校本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如何通过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三结合的艺术教学,提升综合性大学本科学生的审美能力,灌注人文精神? 本成果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美育的相关精神和指示,探索将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同时以操作性、沉浸式、在地性等综合美育要素融汇在实验教学中,形成“理论--技能--转化”一体的创新型美育实验教学体系,以提升全校学生的审美能力,灌注人文精神。 |
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教育的文综实验教学体系创建与实践 | 省级 | 徐玖平、李小平、卢毅、应千伟、牛永革、胡知能、吴鹏、张攀、刘海月、郑洪燕 | 2022 | 川府函〔2022〕85号 | 通过省级竞赛、论坛会议、研讨交流、师资培训等途径分享成果,200余所高校复制推广应用。连续4年举办的大学生财经素养大赛,覆盖30所高校,吸引2545支团队、10204名大学生参赛;举办各类财经素养主题论坛,参会人数累积逾42000人,向全国100余所高校推广成果;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12所高校前来交流;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17所高校经管院直接应用成果内容。筹办“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讨暨师资培训会议”,吸引全国30所高校的120名教师参加,为教研教改提供了实践样本;持续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将财经素养教育理念通过401余名校长延伸到农村及民族地区。 |
跨界协作 学科交汇— —适应新型主流媒体的 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的探索与实践 |
省级 | 蒋晓丽、侯宏虹、张悦、韩芳、 张盛强、操慧、张放、胡易容、 曾元祥、张杰 |
2022 | 川府函〔2022〕85号 | 课程的建设探索历时多年,从早期的适应网络传播时代到与融媒体接轨,课程本身也随媒介环境变革不断迭代更新,形成了实践性、互动性、多元性、前沿性特色,并因其“课程设置优、师资力量强、实际效果好”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
地址:(望江校区)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
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